【好文】人性善恶之解
人性善恶之解
什么是天性呢?天性就是我们生而应该如此的表现,比如长时间不进食会感到饥饿,性成熟后会产生性欲等。在这里要强调的天性是作为一种选择的倾向,比如看到别人遭受不幸,是同情还是幸灾乐祸,在工作中是乐于与人合作还是独断专行,有配偶后受到异性引诱是坚持还是背叛等。天性是由遗传物质记录的,不经学习就会拥有。后天学习(包括经验)会让天性产生偏移。
天性包括一系列非常复杂的性状。它规范的是动物最重大的行为。其中包括“性欲天性”、“爱情天性”、
“养儿之乐天性”、“道德天性”等。
第1节:天性的机制
一、痛苦驱动机制
痛苦驱动机制是指基因为了强制生物体去完成某项紧要任务,而设定的以痛苦的形式强迫进行的机制。
痛苦是指基因为了强制生物体去完成某项紧要任务,从而在设定的条件下以神经信号或化学信号的方式来引发的,使生物体感到明显不舒服的感觉和情绪,如疼痛、饥饿、干渴、悔恨、焦虑、愤怒、仇恨、嫉妒、害怕和恐惧等。这些感觉和情绪都会引起强烈的不愉快的体验。
痛苦的原因是动物体的基因为了强迫它所寄居的身体逃离对它的生存利益有损的状态,行为或预期。
比方说,人的手受到灼烧就会疼痛,那是因为灼烧对它的生存利益有损(会受伤甚至死亡),要它马上逃离或解除这种状态。那些丧失了疼痛感的人往往身上伤痕累累,多处残废。
痛苦有下面这些形式:
饥饿:动物必须找到食物填饱肚子,以解除这种状态。如果没有这种痛苦,动物就懒洋洋的不愿意去觅食,从而活活饿死。
悔恨:如果某些高级动物在危险面前不能救出它自己的子女,它就会非常悔恨痛苦,例如猴子就经常有这种表现。这就促使它们在危险面前尽量救出它自己的子女,以保证它的基因的生存利益。
如果动物对它的对生存利益有损的行为没有悔恨痛苦,那它就会没有接受教训的生存模式,就会接连不断地为同样的原因而酿成大祸。蝉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在它们产卵的时候,它的天敌蚋就待在它们的身后,当着它们的面,大大方方地吃它们刚产下的卵。蝉的体积是蚋的近百倍,只需轻轻地一脚就能把蚋踏扁,但是它们没有这样做,而是对蚋的行为视而不见,任由蚋胡作非为。因为蝉是低等动物,还没有建立悔恨的机制。没有这种痛苦机制的动物的生存利益,它的保障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焦虑:当一个动物感觉到自己或子女面临即将到来的危险时,就会焦虑不安。这种痛苦驱使它们尽快采取挽救措施,以保证它或子女逃离即将到来的危险,以保障它的生存利益。没有这种痛苦机制的动物,就得任由危险伤害它或子女,损失惨重。
仇恨:它是基因事先设定的,为了强制动物体去完成驱逐或者杀死让它蒙受巨大损失的同类的一种生理反应。所“不共戴天”就是这个意思。拥有这种痛苦机制的动物的群体,就能清除掉不利于种群团结的败类,以保证种群的群体利益。要知道,驱逐或杀死一个同类是一项极端危险的工作,因为二者实力相差不会很大。没有这种不共戴天的强烈痛苦,是不可能出现这种行为的。那么社会性动物的公平就不可能出现。
嫉妒:为了强制动物体去完成保障它的性伴侣的忠诚度的一种生理反应。拥有这种痛苦机制的动物,就能主动保卫自己的生育利益,从而保证自己的后代的繁殖。
愤怒:是基因为了强制动物体去完成使自己得到公平对待或不受侵害的一种生理反应。拥有这种痛苦机制的动物,就能主动保卫自己的利益。
例如对“显失公平”的反抗行为就很能说明这一点。在关在同一笼子的猴子中,只给其中一只猴子香蕉,而给其它猴子较次的食物,多次之后,其他猴子就会对这只猴子群起而攻击。
害怕和恐惧:基因为了强制动物体去完成解除会危害自己的利益的状态的一种生理反应。拥有这种痛苦机制的动物,就能主动消除自己会招来愤怒、仇恨和嫉妒的行为,从而保证自己在种群中生存及和其他个体团结协作愉快。
性欲:为了强制动物体去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的一种生理反应。也许很多人不能理解性欲会是一种痛苦。但请想一想:动物,特别是雄性动物在性欲发作时,种种焦灼难安的情状是何等难以忍受?它追求缓解的紧迫程度甚至高于饥饿。
爱情在分离状态下,思念也是一种很大的痛苦。它是基因为了强制动物体去和它的性伴侣长相厮守,相亲相爱,并保持二者的爱情的忠诚度设定的一种生理反应。我们称之为“爱别离”。
由此可见,有很多的天性是以痛苦驱动机制来强迫进行的,为的是确保生物个体的行为符合对它们的生存利益有利的模式。
痛苦驱动机制是以极强烈的信号刺激进行的,驱动力是非常惊人的。对动物来说,是不容反抗的,对人类也一样。我们常常看到很多人爱上一个人而拒绝承认,就会痛苦不堪。因为不承认爱情对基因的利益损害极大,所产生的痛苦驱动力是非常惊人的。这就导致了爱情这一种动物之间发生的最重大关系能得到发生,发展和巩固,从而为二者的真诚合作,相处融洽打下了坚实的生物学基础。
狂喜补偿机制
因为痛苦产生的后果非常严重,所以动物往往同时具有在完成任务时的奖励机制。如爱情中的思念在重逢时,会产生巨大的喜悦,我们称之为“相见欢”。那种喜悦会使他们觉得一切的痛苦,努力都是值得的。否则的话,动物就会觉得生活太过痛苦,就难以有奋斗的动力。
在性欲得到满足时,也会产生巨大的喜悦,从而让有多次性行为的动物,对性行为不但不会排斥,而且能乐在其中,不断地重复。当然,对于像蝴蝶这样的性行为一生只有一次的动物来说,性行为中有没有产生快乐就很值得怀疑了。
对仇恨来说,是由动物必须完成伤害或杀死一个对他造成重大伤害的同类的需要而产生的。一旦任务完成,这个动物就必须恢复原先的和平的生活方式。所以,在仇恨得到排解时,一般只会产生强烈的空虚感。这种空虚感让他对复仇的生活方式产生强烈的排拒,从而怀念以前的和平的生活方式。这样,仇恨得到排解时,得不到任何的快乐,或者得到少许快乐都被强烈的空虚感掩盖了。不然的话,就会使动物变得残忍好杀,而不利于自身和种群的利益。
二、快乐驱动机制
痛苦驱动机制是一种强制机制,它规范的是动物最重大的行为。就正如行政强制措施具有副作用,在应用时应审慎一样,痛苦驱动机制会扰乱身体的激素平衡,因此不能无限制地使用。但是,很多的行为是日常生活中必须完成的,这些行为是如此多而且复杂,要进行规范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如果都用痛苦驱动机制来进行规范,就太麻烦而且会造成严重后果。于是高等动物进化出了一种成本更低的机制:快乐驱动机制。它由动物大脑中一个叫做“奖赏中心”的区域控制。
科学家发现,大脑中有一个奖赏中心,凡是动物做了一件符合它的生存利益的事(比如动物的运动练习,人类的求知,成功的协作等),身体就会发出相应的信号刺激奖赏中心,使动物感到快乐。科学家们还发现,在海豚脑部的奖赏中心放一个电极,与安装在身体外面的按钮连接,按一下按钮电极,即释放一个电脉冲来刺激奖赏中心,它就会感到快乐。在科学家们教会海豚怎样按按钮后,海豚疯狂地按按钮。若不是及时阻止,可能会衰竭而死。
由上可知,动物的很多行为习惯仅仅是因为它们的发生符合它们的生存利益,从而在它们的身上出现这样的行为后就会刺激奖赏中心,使它们感到快乐。寻求快乐使得它们主动不断地重复这样的行为,有些甚至还形成习惯。所以,快乐驱动机制是天性的又一生理基础。
感觉是所有动物所共有的财富,但情绪为高等动物所独有。我们之所以有种种快乐和痛苦的情绪,是为了维系我们的天性。
为此,生物体分别用以愤怒、仇恨、嫉妒、害怕、恐惧和悔恨等强烈的不愉快的体验的痛苦驱动机制来强制规范重大问题,以轻松愉快的体验的快乐驱动机制来规范日常行为。
三、感情作出决定,理智仅仅是作分析
有这么一个案例:一个投资基金经理发生车祸,脑部受到撞击,生活出现了极大麻烦,便去接受脑科治疗。核磁共振扫描显示,他负责感情的脑区受了损伤。病人表现的症状相当“可笑”:医生无法当场作出治疗方案,约他第二或第三天再会面,这位病人于是陷入了艰苦的决策过程中,一丝不苟地分析起那在哪一天会面最理想。开始他还是口头计算,后来干脆拿出草稿纸演算起来。他演算了十几页稿纸,使用了非常高级的数学分析工具,但就是做不出决定。病人的妻子解释说,受伤后他能够思维清晰作分析,但哪怕是最小的决定也做不了。
科学家们由此发现,决定我们行为的是情感而非理智,理智仅仅是分析的工具,我们采取哪一种行动,没有感情的参与,什么也决定不了。
感情与理智的控制力量不同。感情是以痛苦驱动机制这样强烈的强制力来控制的,对人类的体验有决定性的影响,稍弱的也是以快乐驱动机制这样轻松愉快的体验来控制的,对人类的体验有较大的影响。而理智仅仅是由非常复杂的、高精密的大脑产生的电波来表达记录。电波是一闪而逝的东西,很多人想起一件事情后,如果不记下来,都有可能会忘记。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体验:一件事情,自己明明想到了,却因为一时太忙,没有及时记下来,结果后来想起时,已经记不起来具体的内容了。这就是我们的理智。稍受干扰,就会失去方向。
也许有人会说:那为什么那么多的东西,我们的理智产生后,仍然会记得一清二楚?这是因为这些东西产生后,我们觉得很重要,在心中为它加上了感情分。这个感情分就是觉得重要,以后会有用。如果没有用,我们很快就会忘记。这在大脑中是以神经通路的信号传递能力强弱为机制存在的。这涉及到复杂的神经科学知识,后面我会向大家介绍。
也许有人会问,那为什么会出现感情和理智的较量?其实那仅仅是一种表象,其实质还是一种感情与另一种感情的较量,只不过在这种较量中不断地运用理智来做分析工具,而理智比感情更易为意识所感知,所以在意识中感觉到的是感情在与理智对抗。
所以,想以理智的方式对人进行控制是不可能的。这就是为什么有一些意志薄弱的人,明知坚持到底会成功,就是无法坚持下去。如果对成功有着巨大的热情,就会产生坚强的意志,坚持到底。而对成功的热情是因为事业成功对基因的利益很大,会产生强烈的感情。一个人不是想成功就会产生坚强的意志,而必须对成功有着巨大的热情,对事业投入极大的感情,才能产生坚强的意志。
第2节:道德天性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我们要敬畏“头顶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一个正常的人,在他伤害了别人时会感到悔恨,在他受到显失公平的对待时就会感到愤怒。这就是所谓的内心的道德律,一种自然而然的,发自内心的真诚的感觉。这种道德感来自何处?
让我们抛却哲学家那套神秘深奥的说教,用生物学的简洁语言来描述:道德感就是生物用遗传物质记录的,用来规定对其种族延续有利的行为规范的心理机制。本文中将用“道德天性”这个词来代替具有哲学意味的“道德感”。
这种道德天性是为什么会形成,怎样形成?
让我们从爱克罗斯德教授的“囚徒困境”游戏说起。
爱克罗斯德教授设计了这样的游戏规则:让若干的参赛者参与比赛,每个参赛者手中都持有“合作”和“背叛”两种牌,比赛以单循环赛的形式进行:每一个参赛者都与其他参赛者比赛一场,每场60回合,比赛方式是每一回合参赛者从两种牌中选一种打出来,如果两个参赛者都出合作牌,则双方都得3分;如果双方都出背叛牌,则双方都得1分;如果一方出合作牌,一方出背叛牌,则出合作牌的得0分,出背叛牌的得5分。单循环赛的所有比赛场次都进行完毕后再统计各个参赛者的总得分。第一届比赛总共有15份参赛策略,冠军为最简单的、拉波波特教授的“针锋相对”策略:第一回合出合作牌,以后每一回合重复对方上一回合的出牌,即对方上一回合出合作牌就出合作牌,对方上一回合出背叛牌就出背叛牌。在所有参赛的15份策略中,有8份“好人”策略,即包含较多的合作和宽容,得分全部排前8名,7份狡诈策略得分排在后7位。在第二届比赛在公布了第一届的结果并附上分析报告的基础上进行,共有63份策略进行模拟,结果还是“针锋相对”获得冠军。
“囚徒困境”游戏:
见R.道金斯《自私的基因》P263
可见,在包含了善良与宽恕,但又有一定防卫能力的策略是最好的。这个游戏从数学上证明,为什么利他色彩浓厚的道德天性能够在大自然里出现,并且使得到它的物种更具竞争力。而数学是全宇宙的通用语言,它能够揭示隐藏最深的规则,在所有的证明手段里,它是最权威的。因此,这个游戏比一千本哲学著作更能解释道德的产生:道德会产生仅仅因为有道德更有利于基因生存。
下面具体讲述道德天性的进化。
一、利他行为的产生
在随机的变异中,有些生物会产生诸如公平感、正义感等道德天性,有些则没有。具有这些道德天性的生物个体,更易于与其他个体合作,更易于避免两败俱伤的冲突,在进化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所以它得到了保留并在种群基因库中扩大比率,渐渐地具有这些道德天性的生物个体在种群中占有压倒性优势,使得整个种群都表现出这些道德天性。进而,具有这样的道德天性的生物种群,在进化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不会被其他族群的竞争对手淘汰,从而形成了这样的群体道德天性。
例如,一个生物群体如果具有团结起来反抗外来侵略的群体机制,那么在异族入侵就更能保护自己的生存的空间,从而成为优势群体。爱国心虽然有教育的影响,但其心理基础却是道德天性,否则它不会那么容易被激起。
一个生物群体要是具有正义感,产生清除败类的机制,群体的利益就受到更好的保护,从而成为优势群体。
一个生物群体如果具有公平感,那么他的成员就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避免大量无谓的冲突,减少群体的内耗,因而相比其他群体更具竞争力。
以上这些利他行为或自保行为,都是以一定的生理机制来规范的,我们知道,幼儿具有利他行为,一个蹒跚学步的幼儿看见别人掉了东西,会立刻帮忙捡起。这就是一种明显的不需要学习的行为。
二、道德天性的分布
由上所述,人类的道德分为两大部分:社会契约的道德和道德天性。道德天性与生俱来,与任何后天教育无关。根据系统稳定性原理,道德天性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都不同,即人人天性不同,但其分布有确定的规律,呈正态分布。人类的道德天性向善倾斜,但心性邪恶的人永远存在。
在痛苦驱动机制和快乐驱动机制的控制下,人们如果以符合其天性的方式生活,就会感觉到生活愉快和幸福,而以违反他们的天性的方式生活,就会感觉到生活无奈与怚丧,痛苦和压抑。这样一来,我们就看到了在人群中千差万别的道德行为。
第3节:性欲天性
性欲是有性生殖的动物在生殖季节产生的性状,当然有一些动物,例如人,不受生殖季节的限制。因为只有发生性行为,才能达到繁衍下一代的目的,所以,性行为是动物最重大的行为之一,基因以成本最高的痛苦驱动机制来强制驱动产生。
性是动物关乎种族延续的大事,大自然对雄性动物用痛苦驱动机制来推动,对有连续的性行为的雄性动物用快乐驱动机制来维持。性欲是以性激素的分泌来催动产生的,其驱动力非常惊人。前面就说过,性欲是一种痛苦。性欲产生时,动物的身体产生种种焦躁难安,灼热肿痛等极不舒服的感觉,恨不得立即能解除。假如性欲不是一种痛苦,那么很难理解雄性的黑寡妇蜘蛛和雄性螳螂冒着生命危险去求欢的行为(从电视纪录片可以看出,它们完全知道它们的新娘会吃了它们)。正所谓“痛不欲生”,因为痛苦压迫,所以连性命都顾不上了。快乐的引诱?它们的性行为一生只有一次,它们也没有语言和文字,不可能从本身或者前辈的经验得知性交的快乐。快乐只有在性欲得到满足时才会给予,用以消除性欲痛苦的不良影响和诱导进行下一次性行为,对有爱情这种性状的动物来说,还用来增强爱情记忆,增进亲密关系。而雌性动物情况较为复杂,除了痛苦驱动机制外,还有特殊的抑制机制,以保持其对异性的更强的选择能力。
由于性的机制是如此地凶猛,不管一个人的行为如何高尚,性都是他的基本需求。苏武牧羊十九年,始终坚贞不屈,表现出来的惊人民族气节,至今仍然为后人津津乐道。但是,他仍然免不了娶胡妇为妻。可见性的诱惑,只要没有极严格的要求来予以禁止,就是男人非做不可的大事之一。所以自古以来就以非常严格的道德规范来进行严格限制,才不至于泛滥成灾。
性是人生最大的诱惑之一,多少人明知会面临牢狱之灾甚至性命之厄,却还忍不住去干强奸勾当。一个生理正常的男人,只要性道德缺乏,或者缺乏自制力,就会千方百计地去追寻性行为。现有的性教育只进行性安全与卫生教育,而极端打击性伦理与性道德教育,必然会导致男人们做出各种婚前性行为甚至于诱奸妇女,骗奸妇女,更有甚者,就是强奸妇女。现在强奸案发生率节节上升,强迫卖淫案多如牛毛,就是这种打击性伦理的社会思潮的产物。这必然会导致更严重的社会问题。可见,性教育的最重大任务之一,就是对性知识进行全面的宣传,并对性行为予以规范。
那种认为“说白说透了就会降低它的诱惑力”,就可以减少未成年人的性行为的看法,是多么的可笑:说得再白再透,能够缓解已经被激发的痛苦吗?
第4节:爱情天性
爱情,一个古老得差不多成为化石的话题,又是一个不得不说的话题。一般人谈论爱情,都会就爱情本身而谈爱情。而爱情本身又是那样虚无缥缈,所以对爱情的讨论往往都没有结果。
毫无疑问,爱情是一种生物学性状,背后必然有支持的机制。要理解爱情,必须解剖它的支持机制。而所有生物学性状的支持机制都有一套利益逻辑。这样,对爱情的探讨从对虚无缥缈的乱闯一下子转到了对实实在在的利益的分析。
爱情的利益逻辑最具体的表现是婚姻。
2006年,全球著名的约会网站match.com进行的一项调查中,86%的单身者仍然相信能够找到合适的人共同生活。可见,我们人类的爱情忠诚度还是很高的,有高达86%的单身者渴望婚姻。加上已婚者,人类中爱情忠诚度达到适合婚姻程度的人的比率将高达90%以上。
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恩爱的婚姻让人幸福快乐,充满斗志和创造力,而冷淡的婚姻生活则让人痛苦沮丧,无心事业。多少平庸的人因好婚姻而成为人杰?多少原本杰出的人因痛苦的婚姻变成平庸?家庭生活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幸福,也关系到人们一生的成就。
婚姻生活的维系,主要是靠双方的主动付出与主动自我约束,其次是二人的良好的互动,而靠对方的监督都有极大的困难。靠舆论的影响和法律制度的约束就更加困难,因为那只是在发生了严重后果时的一种宣判。现代人类的活动范围极广,外人对夫妻之间的事情所知极少,也难以参与其中。对婚姻关系的维系,舆论的影响和法律制度的约束在日常生活中是没有真实的效果的。所以说,夫妻间的关系的维系,主要是靠主动付出与主动自我约束,而这能够发生的背后是爱情的存在,反过来说,婚姻的维系,便是爱情能够带来的利益。
曾经千古传颂的爱情故事,不知有着多少痛苦和磨难,但是他们却在默默忍受,默默奋斗,只是为了二人能在一起!经历了无数的悲欢离合,二人仍然坚持要相爱相守。除了爱情,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让人们对婚姻如此忠诚。
因为爱情是一种能够增强动物的生存竞争力,特别是能够提高动物们的智商水平,具有主宰动物在生存竞争中是“生与死”的分水岭的重大性状,基因在动物的遗传物质中记录下来了一整套规范机制,来对动物们的爱情行为进行规范。
由于爱情天性是最重大的性状,关系到基因的根本利益。所以,基因是以最高成本的痛苦驱动机制来进行规范,以狂喜补偿机制来进行补偿,是人生中最巨大的苦与乐。
爱情是以共同抚养子女为条件而进化出来的。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利于抚养后代。所以,爱情中的几个明显的行为规范是:团聚与性行为、无私奉献、吃醋、生儿育女。
一、团聚与性行为
团聚是爱情天性的最重大特征。因为只有团聚并进行性行为,才会产生后代并共同抚养子女。所以,基因以“爱慕”的喜悦来引诱,以“思念”的痛苦来强制驱动动物完成团聚的任务。“爱情的思念”有一个专门的词:“相思”!相思是一种极大的痛苦,对人的情绪的干扰极大,“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如果强烈到一定的程度而没有予以满足或解除的话,甚至会变成疾病“相思病”,对人的身体产生极大的危害甚至死亡。
“心病还需心药医”,动物的这一种对爱情的“团聚”的渴求的性状,必须以“团聚”来予以满足。否则的话,必然会对身体造成较大的危害。其危害的程度因人而异。也因对象的吸引力而异。对“团聚”的渴求程度,是动物的爱情天性中的天性之一。
团聚时,这一切的渴求就会得到满足,并强化产生更深的感情。使爱情达到更深的的程度,以利于二人的和睦相处,对性行为的产生以及以后共同生活,合作无间,共同抚养子女打下基础。
二、无私地向对方奉献
这是爱情的最重大特征之一。人们对某个对象的爱慕产生后,就会启动无私奉献的程序。一个正常的人,天性中都有着有照顾别人、为别人做点什么有益的事的情怀,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存在。前面已经提过,因为在社会中,利他行为是一种优势,必然地就会有为人奉献的情怀。而爱情的对象是自己最重视,最渴慕的,爱慕一旦产生,必然会随之产生为她付出或奉献的心态,并付诸行动。其愿意付出的程度随爱慕程度而异,也因人的天性而异。
爱到深处,生死与之;只要对方幸福,自己怎么辛苦,怎样痛苦都愿意。这种利他行为,是爱情的最高境界。正是有了这样伟大的行为,才会有着千古传颂的爱情故事。卑微的水雾产生了美丽的彩虹,不管爱情的来源怎么样,它本身都是美的。
没有奉献心的爱情,本身并不能说是爱情,它仅仅是人们的占有欲之一而已。就像人们疯狂地喜欢金钱一样,占有各种资源本来就是动物的本能。如果异性对你有好感,但是拒绝为你作出奉献,不肯为你作出牺牲,甚至于根本就不顾你的感受,只是要你给予他性的满足。这样自私的“爱情”是不存在的,只能算是对异性资源的一种占有欲而已。女性遇上这样的男人就要格外小心,因为这样的男人往往都是色狼。不管你有没有给予他性的满足,他最终都会弃你而去。因为没有奉献心的爱情是不存在的,而没有真正爱情的两性关系,本身就是不稳定的和极端危险的。
三、吃醋
不要认为爱情是无私奉献的,就认为爱情是无条件的。
吃醋是爱情的重大特征之一。由于爱情的产生源于共同抚养子女的需要,所以保证自己对爱情的付出会让自己的子女受益是爱情的先决条件。爱情的无私奉献中,是以向所爱的人无私奉献,以达到合作无间,提高二人的后代的竞争力为先决条件的。而如果对方不忠,则这种无私奉献就会变成一种“资敌”,自己会为竞争对手作投资,而损耗了自己的资源。这样的动物在进化竞争中大多数失败了。所以在现有的人群中是很少见的。所以,防范性伴侣的出轨,就是对自己的付出的捍卫。
其实,没有吃醋的爱情是不存在的。虽然夫妻之间的高度信任会让人们对自己的配偶与异性接触不会大做文章,但那仅仅是在双方高度信任的条件之下。但是,如果亲密得过分或者双方的信任不足,就会产生配偶被人抢去的焦虑。更有甚者,如果对自己的配偶与异性交配竟然无动于衷,连占有欲都没有了,这样的男人往往是变态狂。就算开始时看起来很正常,也会自动变成变态狂。天性是由强制措施来对重大行为进行痛苦驱动的,一旦违逆就会产生极大的痛苦,是人格中不可触犯的底线。如果受到的教育与天性相反,就会在理智层面上认为无所谓,而在潜意识里产生极大的痛苦。这样的情况会让人天人交战(潜意识产生痛苦来约束,意识调动其他感情来认为与这件事无关),在他的身上悄无声息地进行。而人的心理承受力是有限的,一旦超出他的承受范围,就会产生人格扭曲。所以,那些会为了利益让自己的妻子和别人睡觉的男人,其人格都是扭曲的,往往会变得贪婪而不知羞耻,更有报复社会来换取其病态得到满足的心理;而那些不是为了事业成功进行利益交换,仅仅是为了满足下半身而进行换妻的男人,就更是人格有着极大的缺憾,这样的男人别说是爱情了,对社会往往都是以病态的心理来看待的。这些人往往都道德败坏,是典型的“衣冠禽兽”。
四、生儿育女
因为爱情是为了共同抚养子女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生儿育女是爱情的特征之一。没有子女的夫妻,爱情往往不稳定。因为爱情一旦团聚并发生性行为,就会进入生育阶段。而且爱情久了,就会转化为亲情。这种亲情,在有子女作为纽带时是比爱情更稳定的感情,没有子女作为纽带时,就失去了对象。而没有对象的感情是难以为继的。所以,婚后无子女的夫妻,随着时间的推移,感情大多会越来越不稳定。
五、爱情忠诚度也是一种天性
爱情忠诚度也是一种天性。不但各个物种的爱情忠诚度不同,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的爱情忠诚度也有很大差异。
自然界有一条铁的定律:爱情只存在于那些需要双亲共同抚养子女的动物中,目前尚未发现任何单亲抚养子女的动物具有爱情性状。并且,雌性动物的爱情忠诚度与她单独抚养子女的成活率成反比例关系,也就是说,她越有能力单独抚养子女,其爱情诚忠诚度越低,反之越高。雄性动物的爱情忠诚度稍为复杂,是与雌性动物的防范能力成正相关,也就是说,雌性动物对外来侵犯的防范能力越强,雄性动物的爱情忠诚度越高,反之就低。而雌性动物的防范能力又与她单独抚养子女的成活率成反比例关系,因而,一般来说,雄性动物的爱情忠诚度与雌性动物单独抚养子女的成活率也成反比例关系,也就是说,雌性动物越有能力单独抚养子女,这一物种的爱情忠诚度越低,反之就越高。
前面所说的爱情忠诚度是某个物种的平均爱情忠诚度,事实上,某个物种的性状不会在每个个体上表现完全一致,而是从高到低呈正态分布。也就是说,既有人天赋情深,爱情终生不渝,也有人淫荡无比,对爱情视如枷锁。但这二者都是爱情忠诚度的两极,为数相当少,大多数人则是在这两种之间,有人较为爱情坚贞,有人较为爱情淡薄,也有人对爱情的态度中等,在二人在一起时能保持二人的爱情的忠诚,但一旦对方背叛或者死亡,也能在一段时间的伤心后恢复正常,并很快地进入另一段新的爱情。
我们可以对人们的爱情忠诚度进行定量测量。我们规定,天赋情深者,在性伴侣死亡后痛不欲生,再也不会产生第二次爱情的人,他们的爱情忠诚度是100%,而淫荡无比者,他们的爱情忠诚度是0。用0至100%之间的刻度表示处于这两种极致之间的忠诚度。则人类的爱情忠诚度是在0%至100%之间呈正态分布。
第5节:养儿之乐天性
养儿之乐即天伦之乐,追求天伦之乐是人类的一种天性。
在人类的进化史上,天伦之乐是一种极具竞争力的表现。早在古代,人类的寿命普遍很短,基本上不存在老人要儿女供养的情况(众所周知,古代老人往往在很老的时候都还在劳动,而大病往往不医而是等死,基本上都没有享受到子女的赡养)。人类所以生儿育女,不是为了“养儿防老”,而是基因驱动使然,具有这种基因的种群在繁衍后代、延续种群上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往往是这样的种群能够繁衍生息到今天。所以人类在基因中记录下来了养儿之乐的机制。
除了在不必养儿的观念宣传铺天盖地的地方,人们往往都会因为没有生育能力而遗憾,遗弃子女更是一种莫大的痛苦。我们不是常说“天生母性”吗?人们往往会以生育子女为一种莫大的幸福,其带来的苦与乐正是使人类甘之如饴的养儿动力。
需要亲代投资的动物,为了防止动物将自己的子女遗弃,基因进化出了一种痛苦与快乐同时作用的机制来强制规范其行为:对子女不闻不顾身体会释放某种物质让其痛苦不堪,从而使动物们不会因为养育子女的辛苦而放弃;而尽心尽力养育子女,基因则会释放某种物质让其得到快乐作为报酬。具有这样机制的动物,更能养育出优秀的子女,从而在繁衍种族的竞争中取得胜利,在现存物种基因库中扩大比率。
这一种不断刺激的苦与乐,使得人类就是在明知子女对自己的赡养少得可怜的情况下,仍然不辞劳苦地生育子女。
所以,天伦之乐是人类最大的快乐之一,是人生莫大的幸福。这就使人们在已经有了非常先进的避孕技术的情况下,还不断地生育子女。
第6节:性伦理天性
近亲结婚后患多。
近亲结婚,生下的子女中,有遗传疾病的风险要比无血缘关系的两个人的婚姻所生下的子女高得多。所以,在人的世界里,对近亲结婚是严禁的,并形成了一定的规范。但是,这种规范还是对近亲结婚的危害认识不足,表兄妹等五代以内的表亲结婚还是在近代中存在着,导致了很多的遗传病儿童的产生。
在动物世界里,没有了人类的智慧,是否就会近亲结婚,把下一代断送呢?
不会!相反,没有了人类的智慧的动物,不会受到观念的干扰,更加坚地拒绝近亲结婚的行为。因为近亲结婚对基因的利益有损,所以,动物进化出来了一种独特的天性,以保障他们不会近亲结婚。
“喜欢你的模样,但不喜欢你的气味”,动物通过对气味辨认来排拒近亲结婚。相同的气味会让动物产生亲情,而不会产生爱情,更拒绝为它产生爱情。
人们往往对一起长大的异性较难产生爱情,而容易对性成熟后才遇上的异性易产生爱情。因为远方来的人往往带有大量的不同基因,能够产生杂交优势,对下一代有利。所以,基因记录下这些行为习惯并进行规范,以增强它的竞争力。
第7节:雄性性安全天性
只有具有爱情天性的雄性动物,才会产生“性安全”的需要。这是因为,如果连爱情都不具有,连性的固定对象都没有了,争夺每一次交配权才是它们的任务。只有具有爱情天性的雄性动物,才会对一个固定对象进行爱情投资,并共同抚养后代。这时,为了保证自己对爱情的付出会让自己的子女受益,他们不但会具有吃醋的天性,来保卫自己已经拥有的性对象对自己的忠诚,更具有另一种天性,来保卫自己的性安全,保证自己对爱情的付出会让自己的子女受益,这就是“性安全天性”。
只有经历过危险的人,才会知道“安全”是何等的可贵。有时,安全比金钱,比世界的一切物质都更加重要。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所以,追求安全感是人类的天性之一。而在爱情中,人们一样会追求安全感。
在进化竞争中,男性因为是在女性的腹中孕育自己的子女,所以,对后代的确认中有着极大的困难。为了保证自己对爱情的付出会让自己的子女受益,他们往往有着千奇百怪的方法,对配偶的出轨行为予以防范。
在本文中所列的性安全天性的全部表现,是以平均智商高达105的中国男性为对象总结出来的。对于平均智商低于105的人种的男性,他们的基因会缺少其中的一部分表现,当平均智商84或以下时,这些表现全部消失。
其中一个最典型的方式就是对“害羞”女性的喜爱,及对随便女性的厌恶。还有就是长时间争得沸沸扬扬的“处女情结”。
一、男性对随便女性的厌恶
根据心理学规则,一个主动的人,就会有极多的机会让自己的愿望达到。所以,一个主动的女性,很容易就能和一个男性亲近。而男性因为是在女性的腹中孕育自己的子女,所以做爱对他们而言付出极少,很容易就会和主动的女性做爱。但是,根据自然界的铁则,一个女性既然能对你主动,就能对另一个男性主动。这样,轻易就和他做爱的女性,在他心理上就会产生“随便”的感觉。在进化竞争中,只有那些对自己的配偶与异性交配的事有严密防范的男性才能生存下来。所以,这种威胁感在他心理上就会产生阴影,驱使他对这个女性的爱减少,以将时间和精力用于去寻找一个更安全的女性。
研究表明,那些轻易地献身的女性往往得到的是男性的疏远,而那些稍受男性逼迫就献身的女性情况更糟糕,几乎都以分手告终。这无关道德,因为男性的天性就是如此。
所以,轻易就和男人做爱的女性,是很难得到对方的爱情的。
二、对害羞女性的喜爱
师妹:师兄,练这套“媚来眼去剑”好累哦!还是不要练了吧?
师兄:每一招刺出去都要媚来眼去的,的确很伤神。喂,不如我们练“情意绵绵刀”吧?
师妹:情意绵绵刀呀?我怕你把持不住耶!
你还记不记得?那天晚上我们在山上练那套“干柴烈火掌”的时候,你好讨厌哦!
要不是我极力挣扎的话,恐怕已经铸成大错罗!
师兄:你要搞清楚呀,那晚极力挣扎的可是我!
师妹:我不准你说!
想来读者一定非常熟悉上面这段对话。不错,这是贺岁片《东成西就》里的一个情节,张国荣饰演的黄药师与师妹在九宫山练武时一段对话。《东成西就》堪称搞笑片的经典,它不单能让人从头笑到尾,且余味无穷,甚至有人反复观看多达七八遍。
上面所说的《东成西就》里的情节,相信大家观看时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这就是香港人匠心独运的搞笑良方——玩反差。不管你观念如何,不管你理智上多么开放激进,你的潜意识里女人还是羞涩的,而男性是主动的。当张国荣说出那句“那晚极力挣扎的可是我!”,而小师妹回上那句欲盖弥彰的“我不准你说”时,你笑了,你一定笑了。或许你是一个女权主义者,过一会你的理智反应过来,悻悻地说:“这有什么好笑!女人不应该主动么!”但你毕竟笑过了,香港人的伎俩生效了。
人说“一招鲜,吃遍天”,似乎只有新鲜的手法才能生效。但你不能否认,“今天的我们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有些方法永远不会过时,因为社会普遍的潜意识永远一样,那是人的生物学特性规定了的,观念与它无关。香港人的观念很开放,吴君如却能以表演“女追男”夸张剧情为职业,这就是明证。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这是现代诗人徐志摩《沙扬娜拉》诗中的句子。人物的羞态与植物的风情相互辉映,一句话写尽了以前日本姑娘娇柔雅致的风情(现在的日本女人我就不敢恭维了)。
作家韩石山说:“一个姑娘,不管长得漂亮不漂亮,如果她懂得害羞,那就离天使不远了。不管多漂亮,如果她不懂得害羞,那她必是撒旦的女儿无疑。”
羞涩是女性的旗帜。害羞的女性,一般忠实于爱情,忠实于婚姻。在进化的竞争中,男性对于害羞女性的喜爱这一天性的产生,对保卫男性的生育利益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从而在人群中发展成优势基因。
大自然把抵御性冲动的能力更多地赋予了女性,而男性则是对爱情进行“追求”。追求者主动是自然界的铁则。要知道,性欲是一种极强烈的痛苦,而男女过于亲密是非常容易“擦枪走火”的。如果一个女性与很多男人擦枪走火,就说不上忠诚了。所以,女性的害羞就是与男性“保持距离,以策安全”。而不羞涩的女性就刚好相反。她们或者会认为自己也会忠诚于爱情。但是,在与异性间交往时的过于亲密,却使这种自以为的忠诚很容易就被破坏。
三、对荡妇与妓女的仇恨
这是一种非常奇怪的天性。很多性解放主义者认为,男人最喜欢能够给他最好的性满足的女性,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妓女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职业。我们只要看一看今天还有很多人因为嫖娼而大肆挥霍,导致妻儿生活困难,甚至抛妻弃子的情况,就知道迷恋荡妇与妓女对人的生活造成的危害。
在随机的变异中,有一些男性进化出来了对荡妇与妓女的仇恨的天性。具有这种天性的男性,由于不会将资源用于嫖娼而大肆挥霍,对自己的亲生子女的投资就多了。这些人在进化的竞争中,肯定会处于上风。而进化的竞争是非常残酷的,较小的优势都会导致存亡之异。这样大的优势将使得这种天性的男性基因取得了快速的扩大,从而在人群中发展成优势基因。
据调查,男性在嫖娼后大多数会觉得很空虚,对与自己性交的妓女产生仇恨的心理。这就使很大一部分人在嫖娼时对妓女又恨又想,就导致了很多人在嫖娼时有性虐待的情形发生。性虐待在正常的夫妻间是比较少见的,而在嫖娼时则是较多。
荡妇与妓女在生物学上没有任何本质的不同。妓女与荡妇的差别在于收不收钱,对基因来说这不成为差别。所以,无论收钱与否,男性对已经和极多的男性做过爱的荡妇一样会产生仇恨的心理,而不管她的性技巧有多么的高超,多么地能满足男人的性需求。
《精子战争》总论 来源同上
- 上一篇:【好文】【幻想蕊蕊】寂寞空闺(四)
- 下一篇:【好文】【我的秘密女友】(19)